2)第四百一十二章 颁布法令_八条物语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法令,景定则是对法令进行了一些补充:停止无端杀戮百姓,纵使有犯科者,应逮捕至奉行所,当堂对质并判决。

  对法令进行明确规定,不得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杀戮百姓,即便百姓犯罪也不能动用私刑,应该移交奉行所进行审判。

  而这一条禁令具有重大意义。

  此类法令上的保护,在过去只运用在寺院、神社境内或是有“禁制”的特定和平区域中。所谓“禁制”,自然是在特定领域内禁止滥妨(掠夺)、狼藉(暴行)、取人(拐骗)、纵火、占据家宅等行为的规定,不在法令保护的地区(如处在交战状态的地区),则放任这些行为。而上杉家颁布的这项法令,不论“公域及私领”都包含在内,并将此禁令日常化。

  回过头看,扶桑的中世自源平时代起,先后历经承久之乱、南北朝内战、应仁之乱,一直都处在战乱不绝的晦暗岁月。

  战乱时期,不仅是作为职业战士的武士,就连普通的民众也被卷入其中。为了守护自身的生活和家庭、经营和生产,百姓也都被迫自发武装起来。在这个时代,“自力救济”被视为理所当然。中世被称为武士的时代,而如今陆续从战国大名割据的纷乱,朝着上杉家逐步实现的天下统一迈进。

  但世人真正希望并时常讴歌的,却并不是“武勇”也不是合战,而是与战争意义相反的“天下泰平,国土安稳”。

  这个时代所呼吁的安稳却并不是“贪图安逸、耽于怠惰的心情”,中世的人不仅饱受战乱之苦,还受饥饿、疾病、盗窃、抢夺及各种自然灾害侵扰,这些归根到底都是影响中世生产力水平和统治的灾难,还时刻威胁人们的生命及生活的安稳,不断造成凄惨的悲剧。渴求“泰平与安稳”的愿望,比单纯免于战乱的希望更加普遍且深刻。

  “泰平与安稳”这几个字所包含的,是现实的愿望,不仅是期望没有战争,还包含了更好地生活下去等丰富内容,具有更广泛的深刻意义。

  其中,文安五年(1448)所铸的三河国黑濑乡牛头天王社钟铭上就刻有“天下泰平,国土安稳”、“国家安宁,人民快乐”、“现世安稳,后生善处”、“天下太平,国土安稳,乡内尤为快乐”等语句。

  到了大永元年(1521),近江国柿御园三河部大明神乡中总社钟铭也刻有“社头繁昌,乡内富贵,诸人快乐”的语句在。

  虽然这些语句在当时看来就像是套话一般,根本无法实现。但是,也能从中也可看出,世人祈求天下、国土与乡里和平富饶的强烈愿望。

  再加上谦信本身就经历过黑田之乱,她至今都无法忘却此事。当时黑田秀忠在举兵反叛,并突袭越后府中,导致府中一带不光是谦信的三位义母兄长阵亡,还有相当一部分府中长尾一族以及部分谱代家臣遇害,甚至还牵连了不少老弱妇孺遇害。

  为此,谦信也希望以如今上杉家的强大实力来守卫来之不易的诸国静谧。

  正所谓一枝动百花摇。

  至于景定所提出的许可家臣、领民直诉,谦信则是并没有立即同意,因为此事所涉及之人极广,她还需要进行再三思虑才行。毕竟邻近诸国之中仍不太平,盘踞南尹势、志摩、东纪尹等地的北畠家还与上杉家交恶,若是在此形势下颁布此项法令,反而不利于上杉家今后在东海道诸国的行动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